8月21日,深蓝中科深蓝汇泽新能源(常州)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深蓝汇泽)宣布,阿美风险投资近日完成对公司的战略投资,支持其在固态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发与生产。
8月7日,深圳欣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欣界能源)官宣,公司正式完成了数亿元A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产线扩增、团队建设、核心技术迭代及市场应用拓展等。
以上两大融资案例仅仅是固态电池热潮的一个缩影。
各路资本热捧:百余次融资照亮固态电池赛道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统计在内的27家国内固态电池领域相关企业共获得109次融资。
从融资次数来看,超过10次的有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分别融资12次和11次,紧随其后的是太蓝新能源,融资次数为9次。这三家公司均为固态电池领域头部公司。
从融资规模来看,尽管部分融资事件未披露具体金额,但从已披露的信息来看,大额融资并不少见。固态电池领域最大单笔融资是上汽集团向清陶能源追加的27亿元投资,其次为辉能科技来自春华资本、丹丰资本、软银中国等的3.26亿美元融资。此外,还有多起融资达到数亿元级别。
从时间线来看,2022年以来,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吸金能力明显提升,年度融资次数均在20次以上。其中,2025年1-8月融资次数为17次。
从融资进度来看,多数企业处于天使轮/天使+轮阶段,达11家,占比约四成;其次为Pre-A轮及A轮,达9家。早期融资事件数量最多,这表明投资者对新能源电池赛道长期前景保持信心,愿意在早期阶段提前切入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
从投资方来看,呈现多元化趋势,市场化产投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券商直投平台、国际化资本、产业资本(锂电产业链企业、传统能源巨头等直投或借助旗下资本参投)等等。
其中,产业资本和战略投资者的身影频现,例如紫金矿业、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北汽产投、小米产投等产业资本积极参与固态电池领域投资,显示电池技术与汽车、储能等应用场景的协同效应日益增强。
多重利好催化:半固态电池GWh订单落地
固态电池受资本追捧的背后,是政策端、企业端、技术端利好消息的持续催化。
政策端,今年2月,在国家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也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向固态化发展,并提出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
企业端,目前,固态电池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车企、电池企业、固态电池创业型企业以及跨界布局企业。
其中,仅电池企业,就有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辉能科技、赣锋锂业、宁德时代、太蓝新能源、比亚迪、孚能科技、国轩高科、南都电源、24M Technologies、Solid Power、QuantumScape、Factorial Energy、LGES、三星SDI、Blue Solutions等。
另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在固态电池领域,2024年,统计在内的23个新投资项目中,有17个项目公布投资金额,投资总额约483.35亿元。其中,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有13个,百亿级项目有2个。
2025年上半年,统计在内的13个固态电池领域项目中,11个公布投资金额,投资总额约215.7亿元。其中,9个项目为电池项目,3个项目为电解质相关项目,1个项目与复合铜箔相关。
另据相关数据,各公司官网或官微等披露的信息显示,国内固态电池已有/在建/规划产能达数百GWh。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竞相对外披露固态电池进展,A股固态电池概念反复走强。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股固态电池概念股已超230只。
图/同花顺
A股固态电池板块持续跑赢沪深300指数,就在9月5日午间收盘,固态电池概念股盘中持续走高,派特尔、力佳科技、金银河、誉辰智能、华盛锂电、厦钨新能、先导智能、利元亨、宏工科技、天华新能、杭可科技、海博思创、贝特瑞、天赐材料、多氟多等多股涨停。
技术端,当前的固态电池行业主流的技术路线有三种,分别是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其中,聚合物电解质和氧化物电解质主要用于当前半固态电池,硫化物和卤化物主要用于未来全固态电池,少部分用于半固态电池掺杂使用。
历经长期的持续技术攻关与扎实的中试验证,中国半固态电池核心性能指标,如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充电速率,均实现了连续性的重大突破,为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池网注意到,就在今年8月,南都电源成功签署总容量高达2.8GWh的独立储能项目订单,项目将全部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314Ah半固态储能电池。南都电源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实现了固态储能电池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
8月,宝马集团传出消息,已正式启动配备大尺寸全固态电池的BMW i7实车道路测试,该电池电芯由Solid Power公司开发。
8月21日,格林美公告,近日与蔚蓝锂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三年内推动全固态电池等400Wh/kg以上超高比能锂电池的产业化。
8月27日,欣旺达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开发,能量密度>300Wh/kg;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电芯样品已经开始进行中试试验;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已完成400Wh/kg产品方案和工艺验证。
8月29日,上汽名爵宣布新MG4正式上市,售价6.88万元起,其中半固态安芯版车型售价10.28万元,成为全球首个量产上车的半固态电池车型,也是目前10万元以内唯一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
9月1日,孚能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已完成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送样,并完成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开发,采用富锂锰基/高镍三元正极与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
9月2日,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正式揭牌,“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该基地全面投产后年产能近50万颗电芯。
产业桎梏待解:全固态电池规模量产雾里看花
尽管我国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受制于工艺成熟度与成本控制,全固态电池规模量产还有待时日。
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曾直言,“所谓的2025年要大规模应用固态电池,这话不负责任。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至少需要8~10年时间。目前所谓的‘固态电池’多数是半固态或准固态,仍然含有一定比例的液态电解质,与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有本质区别。”
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也曾提到,比亚迪最早从2013年开始研发全固态电池,目前公司已于2023年启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可行性验证,涵盖关键材料技术攻坚、电芯系统开发以及产线建设,计划2027年左右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应用,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
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演讲时预判,2025年,全固态电池的发展将确定主攻技术路线。据其预测,以硫化物为主体电解质的轿车第一代全固态电池将于2025-2027年实现量产;第二代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2030年实现量产;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将于2030-2035年量产。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表示,在固态电池领域,我国通过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的渐进式路线,目前已有GWh订单开始落地,产业化拐点已日渐清晰:2025-2026年国内中试线密集落地,2027年全固态电池实现小批量装车,2030年开启大规模出货。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5.3GWh,同比大幅增长4.3倍,全部为半固态电池,主要为中国企业生产,2024年中国半固态电池出货量已超过3GWh,全固态电池已经处于样品和中试阶段,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其中全固态的比例将接近30%。
整体来看,技术与成本是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技术方面,全固态电池尚未完全解决的离子电导率问题、固固界面问题和循环性能问题等,同时,中试线的高良品率能否稳定复制至量产线仍需验证。
成本方面,国家电投经研院战情所所长裴善鹏近日表示,当前固态电池成本显著高于液态磷酸铁锂电池,其中硫化物固态电池整体成本在1.5元/Wh以上,氧化物固态电池成本超2.5元/Wh,聚合物固态电池维持在0.8-1.5元/Wh,远高于液态锂电的0.3元/Wh。预计2030年后,聚合物固态电池可率先进入商业化阶段,但成本依旧是液态锂电池的3倍以上。储能电站中电池成本占比超30%。
裴善鹏还提到,循环寿命方面,目前各家实测寿命均在1000次左右,远低于固态电池10,000次的理论寿命,也低于目前液态锂电池6000次左右的实际寿命。
结语:前沿技术的突破通常需要经历从实验室研发、中试放大到规模化量产的完整过程。当前,半固态电池已逐步实现小规模量产与应用,而全固态电池仍处于从实验室向中试过渡的关键阶段。行业普遍预计,固态电池的初步商业化将在2028至2030年间逐步实现。
除了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主流场景之外,eVTOL、机器人、人形机器人、AI数据中心、特种装备、工程机械、电动船舶等新兴领域也有望成为固态电池的重要增量市场,为其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资本热情高涨的背景下,企业更应保持清醒,避免陷入过度炒作概念的误区,真正将重心聚焦于核心技术突破、量产能力构建与客户基础培育——这些才是决定长期竞争力的硬核要素,而非比拼“故事讲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