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174亿美元,较5月末上升322亿美元,升幅为0.98%。中国6月末黄金储备报7390万盎司(约2298.55吨),环比增加7万盎司(约2.18吨),为连续8个月增持黄金。
在央行购金的推动下,国际金价已从 2024 年初的 2000 美元 / 盎司飙升至当前的 3309 美元 / 盎司,涨幅超 65%。高盛最新报告预测,若全球央行维持当前购金速度,2027 年金价可能突破 6000 美元 / 盎司,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达到 1.5 万美元。
尽管中国央行已连续 8个月增持黄金,但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黄金储备规模仍有较大差距,而美国黄金储备量约为8133.46吨,德国为3351.53吨。中国黄金储备规模小于美国和德国,与两国分别相差约5834.91吨和1052.98吨。
但差距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增持黄金的深层逻辑。在全球高通胀、经济增长放缓、债务高企的大环境下,以及美元潜在走弱、全球债务货币化的预期下,黄金作为“天然货币”的属性愈发凸显:它既能对冲通胀风险,在纸币购买力波动时保持自身价值;又能在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时发挥避险功能,降低单一货币资产过度集中的风险。
从趋势来看,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各国央行增持黄金已成为普遍趋势。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兴市场央行是黄金增持的主力,这既是对全球货币体系变化的回应,也是提升自身金融主权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