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亿纬锂能(300014)发布“申请创业板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报告”,就“测算意向性需求的相关假设是否谨慎、合理,转化为实际订单的可能性,本次募投项目是否存在产能消化风险”“现有产品及同行业可比公司同类产品情况”“未来投资计划”等问题进行了回复。
根据亿纬锂能此前发布的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公司正在筹备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方式,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本次募投项目为23GWh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一)和21GWh大圆柱乘用车动力电池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二)。
为匹配下游客户较为紧迫的交付需求,亿纬锂能目前储能动力电池在建项目、拟建项目较多,本次募投项目及其他已开工、拟开工建设的储能动力电池项目产能将在未来分期分批释放,根据2023年底产能测算,现有产能84GWh,预计到2025年公司投产项目释放产能126GWh,现有产能与新增释放产能之和将达到210GWh,2年内产能将扩大约2倍,扩产幅度较大,预计至2027年现有产能与新增释放产能之和将达到328GWh,4年内产能将扩大约3倍。
根据亿纬锂能首轮问询回复,在基于相关假设的前提下,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项目一产品圆柱磷酸铁锂电池预计未来5年的客户意向性需求合计约88GWh,项目二产品三元大圆柱电池预计未来5年的客户意向性需求合计约486GWh。
在本轮回复中,关于产能消化,亿纬锂能提到,一般而言,下游车企客户验证依次分为性能指标验证、产品整体验证、生产流程验证和产线效率验证四个阶段,当产线效率验证阶段各项指标满足客户要求时,即完成了验证的全过程并可批量出货。一般国内车企完成上述验证需1-2年,国际车企完成上述验证需3-4年。截至本问询函回复出具日,项目二主要客户验证及定点情况的最新进展情况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亿纬锂能项目二拟生产的三元大圆柱电池已取得国内外多家知名客户的定点或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其中,公司对部分客户已实现同类产品的批量供货,实现装车量产。随着公司大圆柱产品产业化进程加速,各主要客户验证进度将逐步完成并实现装车量产,大圆柱电池产品预计未来不能通过验证的可能性较低。项目二建设期为36个月,预计2025年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项目二客户主要为新能源车企,除个别境外客户验证流程预计到2026年完成外,主要客户全过程验证预计于2024-2025年陆续完成。因此,主要客户的验证周期与公司的募投项目建成时间整体匹配,客户验证不会对产能消化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此外,公司本项目建成后产能逐年释放进度与客户意向性需求的交付进度相匹配。46系列大圆柱产品未来发展空间广阔,随着时间推移,预计产能释放进度仍不足以完成全球交付。综上,公司46系列大圆柱产品主要客户验证周期与募投项目建成时间较为匹配,且逐年意向性需求基本能覆盖在建项目产能释放进度,预计本次募投项目释放产能能够被有效消化。
亿纬锂能还提到,以订单可实现性概率来看,按照客户维度进行划分,目前公司项目二已经取得的486GWh意向性需求中,已经实现批量供货的客户对应的意向性需求约36GWh,已经取得客户定点的客户对应的意向性需求约152GWh,已经就产品签署框架合作协议的客户对应的意向性需求约46GWh,其他类型的意向性需求约252GWh。
亿纬锂能表示,针对三元大圆柱产品意向性需求系基于下游客户的指令或谈判而来,系与下游深度交互的结果,具备转化为实际订单的可能性较大,进入实际生产后大幅调整的可能性较低,测算假设合理、谨慎,且目前意向性需求中已部分转化为实际订单或实现取得定点、签署合作协议等积极进展。
同时,亿纬锂能还将持续拓展现有客户和增量客户的订单储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利用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加强制程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综合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消化本次募投项目新增产能。
关于同类产品情况,亿纬锂能表示,2023年以来公司三元大圆柱电池产品陆续面向市场,经各环节验证陆续完成,目前已有江淮瑞风、长安启源等搭载公司大圆柱电池产品的车型实现量产上市。随着三元大圆柱电池产线投产并逐步释放产能,公司三元大圆柱电池产品的销量、销售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在大圆柱电池领域,自特斯拉发布4680电池以来,行业内公司逐步布局大圆柱电池产能,除公司以外,行业主要企业对46系列大圆柱电池产能布局规划如下:
关于未来投资计划,亿纬锂能披露,公司面向消费市场、储能市场和新能源车市场积极布局产能,目前公司主要动力储能及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项目需要从不同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除前次募投项目(2022年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乘用车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HBF16GWh乘用车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外,本次募投项目、公司其他主要在建的项目、已建成项目(未付款部分)未来1-2年投资需求情况如下:
如上表所示,除前次募投项目外,亿纬锂能主要动力储能及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项目需要从不同渠道筹集资金建设,至2025年底仍需投入金额超过135亿元,公司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