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产业终端 » 锂电 » 正文

2GWh即将投产!青钠科技预计今年出货500万支钠离子电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常青  2025-05-19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钠电池行业正凭借其独特优势,逐步崭露头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支持钠离子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资本与产业链的加速涌入,让这一赛道充满变数与机遇。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3.7GWh,主要应用场景为储能,其次为小动力,在电动汽车领域有少量装车。

随着钠离子电池在技术和性能上不断突破,叠加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及规模效应的逐渐释放,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将逐步得到体现,预计在储能、电动二(三)轮车、新能源汽车、启停等领域将部分取代离子电池和酸电池。

在这片新市场中,安徽青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青钠科技”)以黑马之姿闯入行业视野,凭借大圆柱钠离子电池快速崭露头角。青钠科技动力事业部总经理乔亚非在CIBF 2025期间与电池网交流时讲道,“预计2025年公司出货五百万支钠离子电芯,销售额破亿元。”

青钠科技动力事业部总经理乔亚非

青钠科技动力事业部总经理乔亚非

在手订单充足 2GWh产能即将落地

资料显示,青钠科技成立于2022年11月,公司专注于钠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辖湖州青钠和安徽青钠两家子公司。

据乔亚非介绍,青钠科技浙江安吉基地已建成200MWh钠电池准量产线,主要用于技术验证和小批量生产。该基地自2023年起进行集中试验和工艺优化,已实现稳定量产,并成为公司早期批量出货的重要支撑。

青钠科技安徽广德基地规划10GWh产能,项目于2023年12月启动建设,6个月内完成厂房主体封顶,2024年10月设备进场调试,该基地即将实现2GWh产线投产。

“安徽广德基地目前已经到了设备安装调试收尾阶段,全球领先的首条120PPM大圆柱钠离⼦电池自动化高速制造产线即将投产。公司落地实施的首条钠离子全自动生产线,单线效率可达120PPM,主要生产产品为40160大圆柱钢壳钠离子电池,单体电芯容量17.5-21Ah。”乔亚非讲道,该生产产品可⼴泛应用于轻型交通工具、工程机械等动力领域和便携式储能、启停电源、UPS等储能领域。

青钠科技

据了解,凭借着技术和量产优势,青钠科技吸引了金彭集团、立马车业、中科海钠以及中力叉车等多家头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据公开信息,青钠科技目前在手的战略合作协议已经超过10GWh。其中,青钠科技与金彭集团签订的1.75GWh/年的采购协议,是目前钠电行业内具有明确需求量的代表性合作。

此外,立马集团将采购青钠科技生产的钠离子电池用于旗下二轮车、三轮车等整车生产,年度目标采购量0.5GWh;南自通华将在三年内采购青钠科技生产的钠离子电芯和模组不低于2GWh;目前已有三家头部叉车公司与青钠科技形成合作,合作产品包括启动类和动力类,年度采购量不低于1GWh。

除了国内市场以外,青钠科技还针对北欧极寒等差异化市场开发定制化产品,目前已送样并达成批量合作意向的欧洲企业有8家,应用领域覆盖低速小动力、户用/UPS备用电源及市政备电工程。

乔亚非表示,青钠科技快速释放产能的背后,有着大量订单的支持。同时,为了平衡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公司还采用了以下5种方式进行调控:

1、加强市场调研与预测:密切关注钠电行业动态、市场趋势以及客户需求变化,通过专业的市场调研团队和数据分析,对市场需求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为产能扩张提供决策依据。

2、灵活的生产规划:采用柔性生产系统,使生产线能够快速调整生产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钠离子电池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变化。同时,保持一定的生产灵活性,根据市场订单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过度生产或生产不足。

3、深化战略合作关系: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如与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供应合同,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与客户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展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提高客户对公司产品的黏性和忠诚度,降低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

4、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投入研发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钠离子电池的性能、降低成本,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拓更多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从而在市场需求变化时,能够通过产品的优势吸引更多客户,稳定产能利用。

5、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物流配送等环节,降低库存成本和生产周期,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以便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能够快速调整供应链策略,减少损失。

电池网注意到,2024年12月20日,青钠科技还与四川自贡高新区签订《20GWh/年钠离子电池电芯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计划建设20GWh/年钠离子电池电芯及10GWh/年Pack生产线,项目将分期实施。

乔亚非讲道,“公司计划于2026年在西南产业集群地打造20GWh产能基地,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向钠电领域龙头企业迈进,推动公司国内外市场快速发展。”

两条技术路线并行 构建差异化产品矩阵

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钠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出货量0.92万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出货量占比超过70%;2024年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为0.5万吨,其中硬碳占据绝对主流。

据了解,青钠科技也在“正极-电芯-模组-整包系统”产业链进行全面布局,关键原材料自我配套,致力于打造以大圆柱电芯为基础,同时具备正极材料和电解质技术为亮点的国内领先钠电能源方案提供商。

青钠科技

“钠电技术路线尚未定型,因此青钠科技采用‘两条腿’走路。”乔亚非直言,当前,钠电行业技术路线分化明显,层状氧化物因能量密度高、工艺成熟备受关注;而聚阴离子则以长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见长,因此青钠科技基于材料的不同特性,构建差异化产品矩阵,满足客户不同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据乔亚非表示,层状氧化物适用于对能量密度有一定要求的轻型交通工具、工程机械等动力领域和便携式移动电源、启停电源和UPS等储能领域;聚阴离子化合物在储能领域,尤其是对安全性和循环寿命要求较高的场景有优势,两条路线可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此外,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较高、倍率性能好,而聚阴离子化合物结构稳定性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将两者结合可实现性能上的互补,提升整体产品性能。

“技术互补不仅降低了市场风险,更让公司在材料、工艺上形成协同效应。”乔亚非透露,公司研发的S40140RL大圆柱电芯,能量密度可达120Wh/kg,循环寿命超5000次,在续航里程、安全性能、低温性能、倍率性能,以及批量生产稳定性等方面实现了全面领先;S40160NL大圆柱电芯,能量密度达到142Wh/kg,已经批量出货。同时,公司储备的最新一代层氧电池,能量密度可达160Wh/kg;针对小动力市场推出的低成本聚阴离子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100Wh/kg,循环寿命超3000次。

值得一提的是,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得钠离子电池相对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在成本偏高和性能偏低的相对劣势下,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发展不及预期。

乔亚非也讲到,2024年是钠电成本大幅下降的第一年,但因产品性能优化和产业链建设进度影响,整体成本相对锂电还是要高一些,此时钠电材料成本大体对应碳酸锂15 - 20万元/吨的水平;2025年,钠电成本进一步下降,预计将与碳酸锂价格5 - 8万元/吨的锂电成本相当;2026年以后,预计整个钠电成本会持续领先于锂电池的成本。

“从行业角度来看,2026年钠电电芯BOM成本有望降至0.20元/Wh,主要得益于产能落地推动的单位成本下降。随着规模化效应的显现、产业链的完善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钠电池的成本优势将逐渐凸显。”

电池网注意到,取得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青钠科技持之以恒的研发和创新。在人才储备方面,公司组建了顶尖技术团队,成员包括工信部产教融合教授、清华大学材料学博士、原北汽首席科学家等。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依托高校专家团队,签订技术攻坚合作项目。公司建立了一支覆盖材料研发、电芯设计开发、电芯工艺设备开发、电池系统设计开发等全栈技术能力的研发技术队伍,汇集众多新能源行业专家。

在产品研发端,青钠科技秉承量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原则,布局研发46系列电芯,接轨国际主流产品,同时布局大方型中试线,为进军大储能领域做准备。公司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升级,已开发出多款不同型号的电芯产品,如S40160GL-15Ah、S40160RL-17.5Ah,S40160RL-20Ah等,还针对特定领域推出了升级款。

此外,青钠科技在固态钠电池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其2024年开发出的超稳定全固态聚合物钠金属电池,循环寿命超8800小时,容量保持率81.2%,这意味着固态钠离子电池已初步具备迈向产业化的技术条件。虽然目前没有关于其商业化的明确时间表,但从公司发展趋势及行业情况来看,未来几年内有望实现商业化。

结语:

当前,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已从“技术概念”迈入“规模应用”的关键阶段。相较于锂电,钠电在资源可持续性、低温性能及安全性上的优势,使其在储能、小动力等场景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钠电产业的终极目标绝非替代锂电,而是与锂电共同构建多元、安全的能源存储体系。

青钠科技其双路线并行+固态储备的策略,既抓住当下市场需求,又为未来技术迭代预留窗口。在这场能源革命的全球竞合中,凭借“技术迭代快、产能落地快、合作生态强”的特质,公司已为后续爆发奠定基础,助力其在锂电巨头与钠电新秀的夹击中持续突围。

本文为电池百人会-电池网原创 作者:常青,转载请联系出处。
 
版权说明:本文已注明来源和作者,且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使用,文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属于原合法持有人,仅限非商业用途使用(本文涉及的任何内容都不作为或视为投资建议)。91金属网原创信息未经授权,任何网站、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复制(包括但不限于价格行情、市场报价等)。如本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91金属客服联系QQ:2272797343删除处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91金属立场;91金属网站系信息展示平台,仅提供文章信息存储空间服务。91金属对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文字、图片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因此所引起的后果与91金属无关。 图片声明:如本站原创文章内容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3周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
 
  •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 微信公众号会议&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