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装车进程不断提速,不少车企公布最新上车时间表。近日,东风奕派对外表示,东风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搭载上车,其电池能量密度将达到350Wh/kg,车辆续航预计超过1000公里,-30℃里程达成率70%以上。
“长安将加速推出以金钟罩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下一代电池,并将在2025年底实现固态电池功能样车首发。”长安汽车也宣布,将在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其金钟罩电池能量密度预计可达400Wh/kg,车辆续航能力或超1500公里。
另外,近期上汽集团宣布,将在其MG品牌旗下售价仅10万元的纯电车型MG4上,搭载新型半固态电池。据称,该电池已将电解液含量已降至5%,电池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并支持12分钟快速充电续航400公里,循环寿命较传统电池提升超过30%。
未来几年固态电池装车将迎来爆发。据业内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增长至614GWh,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100亿元。固态电池的快速发展,有望带来锂电池产业链的全面更新,以及材料价值量的大幅提升,对高性能铜箔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
适配高性能固态电池
作为业内公认的下一代技术,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突出特性,其颠覆性优势与明确的产业化趋势已形成全球共识。
“固态电池对铜箔材料的需求,呈现高性能化、定制化的趋势,以满足其结构适配性、耐高温高压性能、轻量化与安全性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比如,固态电池用铜箔需具备多孔、雾化等特殊结构,以抑制锂枝晶生长,提升固态电池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锂电铜箔行业具有原材料成本高、资产重、工艺控制要求高等特征。据招商证券统计,2024年中国锂电铜箔出货量达69万吨,同比增长28%,占全球市场将近八成,相较于锂电池中游其它环节,铜箔行业的集中度偏低,CR4不到50%。固态电池的发展,将会对铜箔技术发展和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从技术迭代的趋势来看,锂电铜箔未来将进一步加快向轻薄化、高强度化的方向发展。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主要是“配合新硅碳推出高抗拉产品,配合固态电池推出多孔铜箔、雾化铜箔、芯箔等,高端锂电产品可能逐步体现出差异和分化”。
当前固态电池正逐步从实验室阶段到量产验证阶段发展,业内的一致判断是,2027年行业实现固态电池示范性上车。此外,低空、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将会快速打开固态电池市场空间,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据业内预测,2025年-2030年铜箔需求年增长率将超过20%,高端产品加工费存在上涨空间。
抓住新的市场机遇
面对固态电池带来的市场机遇,包括诺德股份、嘉元科技、德福科技、宝明科技、海亮股份等在内的众多铜箔厂商,都在积极布局开发固态电池专用铜箔、复合铜箔等前沿产品,加快高性能铜箔的研发和制造。
近期,嘉元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该公司已开发出了高比表面拓界铜箔、双面镀镍铜箔等产品,解决固态电池负极集流体的界面接触和耐腐蚀问题,提升电池性能,基本满足所有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需求。
据介绍,目前嘉元科技用于固态电池的相关铜箔产品,已向多家企业送样测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25年其固态电池铜箔出货量预计为100吨左右,约占该公司整体出货量的1‰。除批量供货与测试送样客户外,嘉元科技还与多家客户达成战略协议,共同开发下一代固态电池用铜箔产品。
针对固态电池材料领域,诺德股份透露,其早在2018年就成功研发多孔铜箔,孔径范围为30微米至120微米,开孔率达20%至70%。2024年该公司又推出固态电池用耐高温电解铜箔、固态电池用多孔铜箔等产品,并与多家研发和生产固态电池的厂商保持研发交流与合作,已送样给下游客户。
“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极薄高抗拉强度铜箔、雾化铜箔等产品,可作为半/全固态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应用的解决方案,终端可应用于对能量密度要求高的无人机领域。”德福科技表示,目前该公司无人机领域用铜箔已实现批量供应出货。
据德福科技介绍,其客户中就半固态(凝聚态)和全固态电池解决方案,会适配不同的锂电负极集流体。目前该公司锂电铜箔解决方案不仅限于单一的铜金属,以及多孔或微孔的物理状态;雾化铜箔、多孔铜箔、芯箔等是其开发的新产品。
此外,宝明科技表示,该公司开发出的新一代锂电复合铜箔,在硅碳负极及固态电池的应用上具有更好的性能优势,并通过多家知名客户的验证和认可。海亮股份透露,其子公司甘肃海亮已布局固态电池用铜箔,公司已就镀镍铜箔、合金箔、表面涂层铜箔等新产品,与多家客户开展联合研发、试产送样工作。
作为一种重要的负极集流体材料,铜箔的性能直接影响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核心指标,其市场需求有望在未来几年迎来快速增长。业内机构指出,在固态电池铜箔领域布局较为完善、验证进展较快的企业有望受益。
本文为电池中国原创 作者:编辑部,转载请联系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