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有色金属 » » 正文

1480万吨,这两个铝项目胆子有点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有色金属报    王爱慧  2025-04-27

景美招来群鸟恋。有色金属工业“风景这边独好”,招来了更多企业转型发展的加入,其中也包括非理性的。

近日,一则新建铝项目消息在“朋友圈”炸开了锅。唐山俩钢铁企业合计斥资超435亿元打造两个740万吨氢氧化铝生产基地,俩项目共计年产能规模达1480万吨。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中明确提出,要稳慎建设氧化铝项目,结合区域资源保障、产业基础、市场需求以及环境容量等情况,加强对氧化铝和以铝土矿为原料的氢氧化铝项目布局的科学谋划,稳妥审慎推进新项目建设,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不再新增氧化铝产能。

唐山要建的这两个740万吨氢氧化铝项目算不算“顶风作案”?胆子是不是有点大?

氢氧化铝经过煅烧工序后得到的产品就是氧化铝,也就是说氢氧化铝是铝土矿到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目前,我国氢氧化铝主要用于生产冶金级氧化铝即电解铝原料,少部分直接用于陶瓷、化工等领域。

近年来,我国氧化铝行业产能过剩风险不断加剧,新建项目很难获得审批,尤其是《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要求要稳慎建设氧化铝项目后,就更难获批了。据行业知情人反映,目前,一些氢氧化铝项目实则就是氧化铝项目,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规避一些审核程序。

唐山投建的1480吨氢氧化铝生产线按粗略计算可折成氧化铝960万吨左右。

2024年,我国氧化铝产量为8552万吨。唐山将新建的这两个项目产能约占2024年全国氧化铝总产量的11.23%。

这么大的项目在氧化铝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下绝对不是小事。

首先,新建项目给本就过剩的氧化铝行业增加了更大压力。据相关信息统计,目前,国内建成氧化铝产能约10735万吨,在建氧化铝产能约1490万吨,拟建氧化铝产能超过2000万吨。然而,国内电解铝4500万吨产能“天花板”是不变的,电解铝用氧化铝最大需求量约9000万吨。可见,当前我国已建成氧化铝产能明显过剩,加上在建产能和拟建产能,行业已处于严重过剩局面。

同时,随着这些新建氧化铝项目的投产势必造成行业恶性竞争,未来将会有一大批生产线停产。尤其是使用国产矿石原料的生产线因其生产成本较高将面临大批停产的风险。对此,专家认为,国产矿生产线尽管成本较高,但这是保障我国氧化铝稳定生产供给的“压舱石”,适当保护国产矿生产线,是防止进口矿出现断供的不时之需,不然将会给我国氧化铝产业稳定安全格局造成风险。

其次,新建项目对我国本就紧张的铝土矿资源供给市场造成压力。生产1吨氧化铝大约需要2.5吨左右的进口铝土矿。这两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消耗铝土矿约2500万吨。目前,我国铝资源主要依赖进口,且高度集中。2024年,我国进口铝土矿达1.6亿吨,其中来自几内亚进口的铝土矿就达1.1亿吨。单一国家进口占比达70%,来源地高度集中,风险系数必然增大。尤其会受到出口国政治、经济政策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我国铝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面临不确定因素困扰。

业内人士担忧,进口矿高度集中的格局,很容易造成国内很大一部分氧化铝产能面临断供风险,极有可能重现钢铁行业的困境,资源“饭碗”将受到巨大的威胁。

所以,继续新建氢氧化铝和氧化铝项目势必给我国铝土矿供给格局造成更大的压力,加重我国铝土矿供矿安全风险。

另外,新建氢氧化铝项目产生大量的赤泥也给环境治理造成重大隐患。生产1吨氧化铝约排放1.0~1.8吨赤泥。截至2024年底,我国赤泥累计堆存量已达到约15亿吨。如何实现赤泥的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氧化铝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加快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于2021年专门成立了赤泥综合利用推进办公室。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我国的赤泥产生量约11500万吨,利用量达1380万吨,利用率达12%,首次达到两位数。然而,尽管近年来推动赤泥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因赤泥存量大,增量增长速度快,赤泥仍是行业面临的最大的环保问题。对于这些新建大体量铝项目,如果不对其进行管治,势必对我国赤泥消化造成更大压力。

可见,新建氢氧化铝项目并非小事,是铝行业的大事、要事。

近年来,进入铝业圈似乎成了传统钢铁企业以及其他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赛道。从表面看,新项目的投建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实际上,没有考虑我国铝行业发展现状,给我国铝行业健康发展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让本就有产能过剩倾向的行业雪上加霜。

像唐山地区的这两个铝项目在行业内也不乏个例,具体情况还需相关部门予以重视和严查。

总之,诸如此类的铝项目该不该继续推进还需三思而后行。相关部门要及时理清事实,严把准入关,不能让这些“擦边球”项目钻了行业政策的空子,及时为我国铝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肃清隐患。

本文为中国有色金属报原创 作者:王爱慧,转载请联系出处。
 
版权说明:本文已注明来源和作者,且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使用,文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属于原合法持有人,仅限非商业用途使用(本文涉及的任何内容都不作为或视为投资建议)。91金属网原创信息未经授权,任何网站、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复制(包括但不限于价格行情、市场报价等)。如本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91金属客服联系QQ:2272797343删除处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91金属立场;91金属网站系信息展示平台,仅提供文章信息存储空间服务。91金属对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文字、图片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因此所引起的后果与91金属无关。 图片声明:如本站原创文章内容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3周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
 
  •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 微信公众号会议&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