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国际铝供应链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减排路径交流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由国际铝业协会(IAI)主办,尚轻时代金属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承办,上海有色网(SMM)协办,得到了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铝业管理倡议(ASI)的大力支持。
国际铝业协会(IAI)秘书长Miles Prosser、铝业管理倡议(ASI)首席执行官Fiona Solomon、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轻金属部主任莫欣达、落基山研究所(RMI)重工业与循环经济部门主任李抒苡、尚轻时代金属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春明、SGS管理与保证事业群可持续发展及供应链服务总经理李蕾等出席会议并参与交流。国际铝业协会(IAI)环境统计和标准经理吴琳琳、董春明分别主持上午和下午的报告环节。
本次会议旨在向国内铝产业链企业介绍全球铝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面临的挑战,铝行业迈向脱碳路径和进程,解读国际及中国铝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及指南,通报国际绿色产品贸易规则和全球铝供应链可持续性标准推进情况,分享碳足迹核算和低碳转型方面的相关经验,商讨低碳铝供应链构建和市场化发展路径,促进低碳标准国际合作和相关碳足迹标准和规则的有效衔接。
Miles Prosser介绍了全球铝工业脱碳路径、发展轨迹、核心数据及最新进展,通报了IAI《2050 铝业温室气体减排路径》的全球实施现状,通过对全球铝工业碳排放数据的分析,展示了行业在脱碳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2023年,全球铝行业碳排放总量约为11.16亿吨,在铝产量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碳排放的小幅下降。但是,按照1.5度减排路径,到2050年全球铝行业碳排放量将要降到5300万吨,原铝碳足迹(从摇篮到大门)要从目前的14.8吨CO2降到2.5吨CO2,整个行业减排压力巨大,产业链必须加大减排力度。
他认为,推进铝业降碳进程需要全球一致的碳足迹核算方法论,良好的数据将能衡量行业的整体表现,给下游用户比较降碳绩效提供参考,也满足各方面的监管要求。经过广泛征询和多方合作,国际铝业协会与相关机构已经开发出铝行业碳足迹核算方法学、指南和工具,以指导行业实践。同时,国际铝业协会也已发出减排倡议,会员单位大多已经做出减排承诺,减排行动正在全球推进。
李蕾在致辞中表示,2024年我国电解铝产量已占全球60%以上,随着全球低碳转型进程加速,未来5~10年,市场对低碳铝、绿色铝的需求将持续攀升,这一趋势既为行业发展带来挑战,更带来了机遇。她强调,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SGS作为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TIC)机构,将持续为铝产业链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助力行业在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莫欣达应邀作题为《中国铝工业高质量发展与低碳转型》的报告。她介绍,中国铝行业正在下大力气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节能降耗方面:2024年中国平均氧化铝综合能耗为284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28千克标煤/吨;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为13262千瓦时/吨,同比下降62千瓦时/吨。在清洁能源消纳方面:截至2024年底,中国电解铝运行产能使用绿电比例为26.2%,2024年绿电铝产量超过1000万吨,已提前完成国家对于2025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5%的目标。莫欣达表示,中国铝行业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碳约束持续增多。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电解铝行业绿电消费比例提出了约束性目标,并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相关工作。再生铝行业也在向保级回收利用方向转变。
莫欣达对铝行业加强国际合作提出3点倡议。一是共同推动全球铝行业绿色发展。全球铝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至关重要,如,能源利用结构优化;电解铝智能化、柔性电解技术、惰性阳极;赤泥综合利用;再生铝保级利用体系建设等,力争让各国铝行业在绿色转型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二是共同扩大铝消费。要做大铝蛋糕、避免材料“反替代”。三是共同营造公平自由贸易环境。当前世界贸易体系的开放性正在受到威胁,除了传统的贸易摩擦外,以碳为名、以人权为由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多,我们呼吁各方要共同维护自由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
Fiona Solomon作题为《ASI的方法与成效——构建全球可持续的铝供应链》的演讲。她介绍,ASI通过制定并实施铝价值链可持续性标准,正在全球推动铝的负责任生产、采购和企业合规治理,构建负责任和可持续的铝供应链。目前,ASI成员已经接近400家,涉及铝产业链的各个阶段,运营设施分布在63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颁发480多个认证书,被认证的实体覆盖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人。
根据ASI战略,ASI的可持续发展优先事项主要包括: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循环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社区和员工权益。其中,ASI要求认证实体采用ASI认可的方法,制订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并确保温室气体减排路径符合1.5℃升温情景。目前,ASI新一轮的标准修订工作已经展开,计划继续细化实体层级并定义产品层级降碳方法,制订铝产业链与碳相关的声明框架,积极参与和协调铝行业不断发展的相关降碳工作。经过10年的发展,ASI正在成为推动全球铝行业积极转型的重要力量,助力在产业链和实体层面提高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方面的绩效,满足利益相关方不断变化的期望。
吴琳琳介绍了国际铝业协会体系下的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工具与应用。她详细解读了IAI有关原铝及前序产品碳足迹的方法和指南,分析了目前在企业组织碳核产品碳足迹核算中面临的挑战和关键议题。她表示,IAI努力协调参照通用标准制定符合铝行业特点和有针对性的核算方法,推动铝行业使用同一种方法和工具进行核算产品碳足迹,并提高数据的透明度、可比性和可信性,避免洗绿现象。她强调,“绿色”不仅仅是温室气体排放,可持续铝业不仅仅是低碳足迹,还包括污染物排放、生物多样性、循环经济、人权、水管理等诸多议题,相关企业必须要有多重考量。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绿色产品评价中心副主任葛青向与会者解读了国家标准《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电解铝》,分析了中国铝工业产品碳足迹现状,介绍了中国铝工业LCA碳足迹数据库建设情况。GB/T 44905-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电解铝》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首个针对产品层级的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也是工业领域第一个产品层级的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该标准在保持与国际原则一致的同时,针对中国电解铝行业做了细化要求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数据质量、核算准确性和报告可比较性,为电解铝产品碳足迹量化提供了系统化、可操作的行业指南。
葛青表示,目前约80%铝企已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但调研发现存在碳足迹值与实际水平不符问题。她举例分析了碳足迹核算偏高或偏低的主要原因。其中,方法学和数据库是影响碳足迹核算结果的关键。部分企业自核算时,对排放因子数据库选择不当,若铝企直接套用欧美地区的LCA数据,由于产业链结构、技术路径的不同,往往会得出失真的碳排放结果。她进一步通报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绿色产品评价中心与海科数据(HiQLCD)联合打造的“中国铝工业高质量LCA碳足迹数据库”建设情况,她还在报告中披露了部分中国铝行业碳足迹核心数值和铝加工产品生产环节碳排放情况。
铝业管理倡议(ASI)保证和标准互认经理张文介绍了《1.5度控温减排路径:ASI方法的应用与其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挑战》。这是一种衡量ASI实体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绩效随时间变化的方式,要求符合行业1.5度减排情景路径。ASI实体需要据此要求并使用ASI开发的核算工具制定中期和长期的减排计划,并要公开披露年度实施情况和减排成效,包括低碳原料采购和自身的直接和间接排放,在绩效标准审核时要证明其符合性。张文在演讲中具体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要求和确定基准值的注意事项,以及实体申请“豁免”的条件和要求。张文还通报了ASI已经启动的标准修订程序和进程。
铝业管理倡议(ASI)气候变化与脱碳总监Chris Bayliss进行线上演讲。他围绕正在进行的ASI标准修订分享了有关ASI标准支持下的铝供应链产品碳足迹声明的设想,以及这一设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透露,拟议中的标准将对与温室气体相关的准则进行适当调整,拟认可并激励“先行者”或低排放企业的积极贡献,同时将制定更加严谨、可信的碳足迹追溯系统以及碳足迹声明管理体系。期待行业利益相关方,特别是下游工业用户和品牌商积极参与标准修订过程,针对铝业气候变化工作和碳足迹核算要求、碳足迹追溯规则提出明确的建议。
李抒苡作题为《供给—需求侧协同助力绿色低碳铝发展》的演讲。李抒苡表示,重工业行业自身需开始考虑尽早投资低碳技术的同时,也面临转型带来的经济压力,因为增加近零排放产品生产,往往要增加投资和运营成本,要实现成本下降,需要建立“供给—需求—政策—金融”等多方联动的机制。目前,RMI开始发起相关倡议,通过需求聚合推动关键行业清洁技术的采用。
李抒苡分享了可持续钢铁采购平台的案例,表明需求侧对减少上游难以减少的排放的承诺有所增加。这一平台将承诺和目标落实到承购行动,通过合作采购和市场驱动,聚合下游对低碳排放钢的需求,促进上游钢铁生产的低碳转型,实现低碳排放钢市场规模增长。另外一个与铝相关的案例是“先行者联盟(FMC)”,成员公司做出承诺:到2030年,每年采购的原铝中,至少10%将为低碳铝,每年采购的铝总量中,至少50%将来自再生铝。
RMI正在积极助力中国工业加速与气候目标一致的低碳转型。近期工作重点是研究并推动低碳铝买家联盟的建立,推动市场从先行先试的先进案例到更广泛的低碳铝采购和应用实践发展。主要工作包括溢价评估与分配机制探索、上下游协作模式研究和开发、区域集群模式研究和开发等。这一过程中,铝碳足迹核算至关重要,需要通过数据平台在上下游企业间传输格式统一的碳核算关键指标,需要识别并了解下游低碳采购选项和要求,澄清温室气体数据中的不确定性和绿色产品声明中的不一致性。
落基山研究所(RMI)重工业与循环经济部门高级咨询师闫榕介绍了铝废料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在国际铝业协会(IAI)、铝管理倡议认证(ASI)、ISO标准等现有行业工作的基础上,铝行业正在努力建立一个统一的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提高排放的透明度,确保提供足够的信息,使企业和政府能够更好地理解铝产品的隐含碳,从而通过采购决策来激励铝行业的脱碳转型。
闫榕重点介绍了《铝产品碳足迹核算及报告方法学——基于国际实践》中有关铝废料碳核算的相关内容。该方法学由RMI联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绿色产品评价中心、中汽中心联合发布。方法学针对铝业特点,立足国情,在国际现有行业工作基础上寻求最大共识,提高排放透明度,减少重复报告。方法学特别聚焦再生材料、促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脱碳路径。方法学统一了废料的定义与计算方法,以明确可比的废料信息;区分消费前和消费后废料,激励消费后废料的回收利用。要求披露消费后废料的占比,以充分体现企业为提高资源效率,降低铝行业碳排放作出的贡献,推荐使用双重报告的方式,同时披露截断法和分配法计算消费前废料的碳足迹。
上海有色网(SMM)大数据总监刘小磊介绍了SMM中国低碳铝现货升水指数和负责任铝价格体系。目前,企业在ESG实施方面仍面临诸多障碍,包括ESG标准较多且不一致,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致,难以确保原料的ESG合规性,ESG相关产品溢价厘定艰难,这些障碍某种程度上影响ESG的推进。SMM希望与全球化的专业第三方合作推出负责任的定价体系,促进市场交易。SMM目前选择铝、镍和钴作为负责任价格体系的首批试点金属,后续会进一步扩展至其他金属品种。
刘小磊介绍了SMM负责任价格产生过程。包括制定采标单位评估方法、采标单位评估与选择、采标单位价格发布、价格应用,下游和终端企业在实际交易中应用负责任价格。SMM采标单位的评价体系将结合当前的主流标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SMM负责任金属认证体系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支持评级互认。如企业已参与ASI、CDP及SBTi等,可根据实际得分水平相应减少相关议题项的填报工作。同时,SMM中国低碳铝现货升水指数也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SMM中国低碳铝现货升水指数和负责任铝价格体系将产生协同作用,与全球标准接轨,提高中国低碳铝国际话语权,成为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加速器,为碳交易市场、绿色金融提供数据支撑。
SGS管理与保证事业群ESG业务资深技术专家杨旭对《欧盟电池法案对铝业碳足迹的影响与挑战》进行了深入解读。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欧盟电池法案的实施对铝行业的碳足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专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阐述了铝企业在应对欧盟法规时的实践路径,如何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加强原材料采购管理等措施,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满足法规要求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董春明作题为《铝价值链实体在温室气体排放审核中常见不符合性及改进建议》的报告。董春明介绍,ASI绩效标准中涉及碳排放的准则有13项,是最重要的优先事项。随着降碳进程的加快,ASI标准的升级和审核的加强,与碳排放有关的准则的符合性成为铝价值链关注的焦点,企业碳核算和碳披露面临较多的质疑和挑战。在全球ASI认证审核中,碳排放准则也是主要的不符合项。在铝碳排放核算中存在一些常见的洗绿现象,导致产业链出现了较多数据混乱。董春明结合多年行业经验与审核案例,列举了ASI绩效标准认证审核和GHG核算报告中常见不符合性级审核要点,包括碳足迹核算边界界定模糊,数据采集完整性不足,范围3核算时初级数据不足,排放因子选取不当,未能区分消费前和消费后废料碳足迹的显著差异,产生严重的碳泄漏,碳盘查报告和LCA报告披露不充分,低碳和负责任采购措施实施不力,减排计划不符合1.5度减排路径要求等。
董春明针对上述不符合性,提出了对完善铝碳排放核算和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的建议。当务之急是提高碳核算能力建设,摸清碳排放现状,实施碳资产的动态管理。要配备或培养专业人员,有相应的资金计划和投入,配备专业核算工具,建立碳管理数据系统,建立碳资产管理流程,细化数据清单。结合负责任采购方针,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碳排和数据要求,将碳足迹纳入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优化铝材料及企业原辅材料采购,适当优化供应链组合,优化运输模式。制定回收战略,支持和参与铝回收体系建设,与客户开展闭环回收,完善废料管理制度,增加消费前和消费后废铝输入,增加降碳实效。参加行业及供应链相关活动,关注各方面的碳核算标准和指南、政策,供应链要求,进展和良好实践。要定期对标行业标准和标杆水平,复审和调整减排战略和计划。优选高水平的第三方机构参与碳盘查和审验,编制高水平的碳盘查报告、LCA报告、ESG报告、碳足迹报告,并合规披露,提高可信度,维护企业商誉,讲好企业降碳的好故事。
本次会议聚焦全球铝工业的脱碳进程,吸引了来自铝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铝产业链下游工业用户、相关认证及审核机构、相关研究和低碳促进机构的近300位代表参与。诸多来自汽车、消费电子、包装、建材、新能源、消费品等下游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参加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