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余杭区的一座现代化企业园区内,一栋栋写字楼的外墙玻璃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与周边建筑并无二致。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玻璃”实则是高效光伏板,它们正默默地为整栋建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助力这些写字楼实现了全年“用电自由”。
这些高效光伏板的技术由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这家来自余杭的科技企业,凭借着在钙钛矿光伏技术领域长达10年的深耕,完成了技术的迭代升级,进而成长为全球钙钛矿光伏技术领域的领航者,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注入新动能。
今年5月下旬,一篇重磅的科研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来自纤纳光电和高校创新团队联合研发的太阳能电池材料钙钛矿的涂层革新技术,实现了平米级钙钛矿组件的稳定批量生产,推动钙钛矿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
纤纳光电联合创始人兼CEO姚冀众介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第三代光伏技术,具有柔性、质轻等特性,即便在阴天也可保持较稳定的光电转换效率。在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效率提升策略及理论计算的支持下,创新团队提出三维层流风场技术,攻克了钙钛矿薄膜大面积结晶均匀性难题。
“三维层流风场技术就像在涂了钙钛矿溶液的玻璃基板上放置一个结构复杂的‘抽油烟机’。通过巧妙结合旋涂工艺、真空闪蒸工艺,让气流平稳、均匀、定向地掠过玻璃基板,起到干燥的作用,从而让钙钛矿更均匀地结晶。”姚冀众说,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优化,三维层流风场技术实现了对钙钛矿薄膜厚度的精准控制,使0.79平方米面积上的钙钛矿薄膜厚度波动小于3微米。
此外,基于该技术建造的百兆瓦钙钛矿量产线,组件良率突破98.5%,0.79平方米组件功率达118W。在此基础上建设的500千瓦级钙钛矿商业电站,单位装机容量等效满发时长较晶硅组件高29%,高温季发电量较晶硅组件多31.9%。“这种突破推动新能源产业迭代,重塑区域产业生态。”姚冀众说。
姚冀众表示,钙钛矿光伏技术原料丰富、成本低廉、光电性能优异,但如何规模化生产依旧是科研界的难题。随着团队10多年持之以恒地努力,如今这一难题迎刃而解。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350多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成为全球钙钛矿光伏技术领域的佼佼者。
纤纳光电在推动钙钛矿光伏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技术研发,还积极构建钙钛矿光伏产业生态。公司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钙钛矿光伏组件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在浙江丽水松阳,纤纳光电建设的全球规模最大的钙钛矿地面光伏项目已成功并网,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3224.30吨,减少温室气体CO₂排放约8041.2吨。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验证了钙钛矿光伏技术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也为钙钛矿光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离不开优渥的创新生态。在钙钛矿光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数据、人才、资本等新型生产要素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余杭这片创业沃土上,纤纳光电得到了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公司组建了一支由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升团队创新能力;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既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纤纳光电将继续沿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钙钛矿光伏技术的性能和稳定性,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姚冀众透露,纤纳光电正在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同推进钙钛矿光伏技术在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构建多元化的钙钛矿光伏产业生态。
本文为钙钛矿与OPV薄膜太阳能原创 作者:编辑部,转载请联系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