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有色金属 » » 正文

铅火淬真金万洋集团30年炼就循环经济样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刘京青  2025-05-13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能穿越30年周期的企业如同淬火真金。河南济源王屋山下,一家始于27.5万元本金的冶炼作坊,在行业利润“薄如刀片”的困境中逆势崛起,炼就年营收超400亿元、累计纳税75.7亿元的循环经济标杆。从循环经济的极致探索,到产业链的韧性重构,再到企业文化的基因传承,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用30年诠释了中国民企的突围之道。在万洋集团三十而立的重要节点,记者深入探访这家“无废工厂”,解码其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吃干榨尽”的产业哲学

“做实业就要‘吃干榨尽’,让每一份资源都发挥最大价值。”万洋集团董事长卢一明在谈及循环经济时这样强调。这句从创业初期便根植于企业骨髓的理念,成为万洋集团30年发展一以贯之的核心逻辑。

1995年,卢一明带着9名村民在思礼镇点燃了第一把铅冶炼的炉火。彼时的万洋集团虽凭借自主研发的“三连炉”技术崭露头角,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铅冶炼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极限。面对行业困局,卢一明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围绕铅冶炼主业构建循环经济链条。

从粗铅冶炼产生的废渣中提炼贵金属,从烟气中回收硫酸,从废水中提取稀有金属……万洋集团逐步构建起绿色冶炼、贵金属加工、复合肥和建材、大健康、新能源五大产业链条。“铅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硫酸被转化为复合肥,磷石膏被制成石膏板,酸泥中的硒元素被提炼后用于生产富硒保健品。这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产品’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环环相扣,使万洋的资源利用率达到98%以上,每吨铅的综合能耗比行业平均水平低42%。”和记者说起企业的循环经济图谱,卢一明滔滔不绝。

3月28日,随着年产15万吨基材料绿色智造项目点火,万洋集团的循环经济版图进一步扩展。该项目不仅实现了铅锌共链生产,还通过物联网整合3.6万个回收网点,使废旧电池回收率提升至98%。正如卢一明当年所言:“环保不是成本,而是企业的生命线。当发展与生态共生,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吃干榨尽”的循环模式离不开技术创新。30年来,万洋累计获得100余项国家专利,其中“三连炉直接炼铅技术”更是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铅价腰斩,万洋集团仓库积压如山。生死关头,“三连炉”技术突破传统工艺桎梏,首创热渣直流熔炼模式,使综合能耗下降48%,二氧化硫排放下降90%。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短流程连续化炼铅术”,不仅让企业绝处逢生,更推动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迭代。除此之外,万洋集团自主研发的“富氧底吹还原炉热渣还原新工艺”被列入国家清洁生产目录,成为行业标杆。这些镌刻着老一辈创业者智慧的技术成果,至今仍在为企业的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如今,万洋年生产能力为电解铅35万吨、合金铅20万吨、锌合金15万吨、氧化锌3万吨,每年可从废渣中回收黄金3吨、白银2000吨,硒保健品“希百康”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甚至石膏板也成了央企合作的“明星产品”。这种“无废生产”模式,每年减少碳排放20万吨,呼应了国家“双碳”目标,更让万洋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链式突围:构建抗风险生态

“产业链的‘长’与‘全’,决定了企业抗风险的‘稳’与‘强’。”万洋集团党委书记卢军亮在谈及产业布局时,始终强调补链延链的战略意义。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他以现代企业治理思维重构产业版图,努力打造韧性十足的产业生态。

“没有矿山的企业,就像无根之木。”卢军亮坦言。为了补齐上游资源短板,万洋集团与江西华赣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首矿钦源矿业有限公司、西藏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参股,锁定铅锌矿资源,提高原料自给率。在下游,与中国再生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公司,构建覆盖全国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2024年,万洋集团与华赣航空集团所属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布局航空新材料领域,标志着其产业链向高端制造延伸。这些举措,既是对老一辈“扎根实业”精神的传承,更是卢军亮对“链式发展”的创新诠释。

在新能源领域,卢军亮敏锐捕捉市场机遇,推动万洋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开发钠离子电池材料,与洛阳工控集团共同投资成立钠美新能源科技(洛阳)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钠离子电池,已成功投向市场,并启动废旧锂电池综合回收项目。“我们要实现原料互补、铅锌共链,并延伸至大健康、新能源等领域,最终形成产业共链的绿色循环。”在他的规划中,传统产业与新兴领域不再是割裂的板块,而是通过技术协同与资源共享,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集群。

从稳扎稳打搞生产到链条延伸抓经营,少不了市场把控和信息研判。万洋集团副总经理李小勇负责的上海公司被赋予了“最强大脑”的角色。他告诉记者,利用信息和人才优势,上海团队紧盯价格走势,灵活调整库存,成为应对市场风浪的“指南针”。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布局带来显著成效。2025年,万洋年产15万吨锌基材料绿色智造项目投产后,预计年营收达120亿元,纳税5亿元,解决1200人就业。其“城市矿山”系统通过物联网整合3.6万个回收网点,年回收废旧电池超10万吨,相当于减少碳排放30万吨,为“双碳”目标贡献着民企力量。

文化基因里的民生密码

在万洋集团的发展历程中,“兴百年万洋、富四方百姓”的企业愿景始终贯穿始终。1996年,卢一明提议向全村及周边村庄扩股,让3000余户农民成为股东,累计分红16亿元,带动周边6000余人就业,将企业发展与乡亲们的幸福紧密相连。如今,卢军亮作为二代接班者,在传承这一初心的基础上,为企业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民生内涵。

“老一辈用‘愚公精神’改天换地,新时代要让年轻人在企业找到‘家’的归属感。”卢军亮深知,留住人才是企业长青的关键。他主导建立“双通道晋升”机制,打破传统层级壁垒,让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并行互通——基层技工可以凭借技术创新晋升为首席工程师,一线员工也能通过管理能力提升走上高管岗位。在薪酬体系设计上,他坚持“三个优先”原则:先照顾好员工,再服务好合作伙伴,最后考虑股东利益,基层员工年均工资较当地同类企业高出10%,技术骨干享受股权激励,真正实现“让奋斗者有尊严”。

在万洋集团鸿达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电池回收车间,记者见到了技术员王建行。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眼中满是对工作的热情。他熟练地给记者介绍着回收工序,以及公司装饰一新的实验室。王建行说,刚来到万洋时,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技工,公司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着他不断学习进步。在“双通道晋升”机制下,凭借着自己在技术上的钻研,他得到了更多机会和认可。而且公司新建的人才公寓配备免费健身房、图书馆和24小时通勤班车,设立“员工子女教育基金”,为考入本科院校的职工子女提供每年5000元补助,还推行“弹性工作制”,允许研发人员自主安排60%的工作时间。这些实实在在的关怀,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坚定了他在这里长期发展的决心。

“企业的发展成果,首先要反哺给为其付出的人。”卢军亮说,“当员工在这里有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企业就有了穿越周期的底气。”这种将个人成长、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深度绑定的理念,让万洋集团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成为一方水土的发展共同体。

三十载风雨兼程。万洋人用“吃干榨尽”的产业哲学破解了“资源诅咒”,以“链式突围”的战略定力穿越经济周期,更借“民生密码”的文化基因实现基业长青。当新一代创业者接过“绿色愚公”的接力棒,他们传承的不仅是冶炼炉火,更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中国方案——在这条永无止境的循环赛道上,万洋的炉火正旺。

本文为中国有色金属报原创 作者:刘京青,转载请联系出处。
 
版权说明:本文已注明来源和作者,且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使用,文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属于原合法持有人,仅限非商业用途使用(本文涉及的任何内容都不作为或视为投资建议)。91金属网原创信息未经授权,任何网站、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复制(包括但不限于价格行情、市场报价等)。如本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91金属客服联系QQ:2272797343删除处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91金属立场;91金属网站系信息展示平台,仅提供文章信息存储空间服务。91金属对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文字、图片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因此所引起的后果与91金属无关。 图片声明:如本站原创文章内容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3周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
 
  •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 微信公众号会议&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