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产业终端 » 锂电 » 正文

从被动跟跑到技术颠覆:中国企业破解大圆柱电池快充与热管理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肖何  2025-05-20

在全球新能源车企翘首期盼大圆柱电池技术破局时,中国电池企业正上演弯道超车的精彩戏码。太蓝新能源重磅推出新一代大圆柱技术——「冷芯电池」。在特斯拉4680电池尚未攻克的快充性能、热管理瓶颈及量产难题上实现系统性突破,这场技术革命或将彻底改写全球大圆柱电池的竞争格局。

技术困局:4680电池的“快充之殇”

自2020年9月特斯拉发布4680大圆柱电池,这款采用全极耳与干法电极技术的产品曾被视作动力电池的未来。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能效率向燃油车加油速度看齐的市场需求日益迫切,在大力发展快充技术过程中,4C、10C、甚至是12C的方形铝壳或软包电池产品接连推向市场,相比之下,以4680为代表的圆柱电池的快充短板逐渐显露。

大圆柱电池尺寸演进

大圆柱电池尺寸演进

相比具备天然散热优势的方形铝壳或软包电池,4680受制于圆柱结构的物理特性——其在快充能力方面的短板是由电芯结构决定的。

圆柱电池的发展历程,为了追求能量密度提升,电池直径从18mm跃升到46mm,直径增加到2.5倍,体积增大加到8倍。圆柱电池生产采用卷绕工艺,直径增大,卷芯会更长,散热能力断崖式下降。因为直径增大导致电芯中心到壳体外部的距离变长,电芯内部的热量更难及时散出,进一步加剧电流和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容易造成电池容量损失和功率输出的不稳定性。

由于传统圆柱型电芯结构带来的散热问题由来已久,在进行快充时产生的高热量无法及时有效消散,引发热失控风险,迫使一般的4680电池只能通过限制充电速度来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圆柱体的天然结构导致在PACK电池包内,电芯单体间空隙较大,圆柱的侧面与冷却板的接触面积有限。为提升整体的能量密度,PACK内的电芯一般采用高密度排布,进一步加剧了散热难度。

热管理是解锁快充的关键钥匙,随着方壳电芯快充上限不断突破,圆柱电池却迟迟无法跟进,加上生产良率和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市场上“抛弃大圆柱”的舆论正在发酵。

中国方案:冷芯电池的三重创新革命

太蓝新能源全球首发的「冷芯电池」,以“结构+材料+工艺”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为大圆柱电池技术带来颠覆性突破。

太蓝新能源「冷芯电池」

结构革新:全新导热路径突破散热瓶颈

太蓝原生开发“轴心直通”的全新结构形式,彻底改善大圆柱电芯热管理问题,为快充能力的升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半通孔与全通孔两种设计,在常规底部液冷基础上,开辟直达电芯中心的散热通道。半通孔单侧出极柱设计使换热面积扩大17%-20%,全通孔双侧出极柱方案构建起散热“高速公路”,解决电芯中部热量累积问题。「冷芯电池」轴向+底部的双区域穿透散热,给电芯内部安置“智能空调系统”,从根源上解决了大圆柱电池的散热难题。

材料升级:电芯升级加持超快充性能

「冷芯」电池从材料设计入手,正极材料通过包覆改性调控,实现离子传输速度提升,建立立体导电网络,降低阻抗;负极材料创新采用各向同性石墨搭配多层涂布技术,把离子的移动路径从“山路十八弯”变成“直行快车道”。这些协同创新使得电池在保持安全性的同时,充放电速度也进一步提升。

工艺突破:高效集成开启量产新纪元

「冷芯」新一代大圆柱电池技术,同样离不开生产制造工艺的突破。为电池核心部件——极耳-集流盘-壳体设计环形焊接工艺,降低电池内阻。面对电芯卷绕时极片松动的行业难题,新引入“卷轴加固工艺”,让电池极片内部始终紧致,告别性能衰减隐患。

「冷芯」电池工艺不仅适配多元材料体系,更通过模块化设计大幅提升产线通用性,不同型号电池可共享核心工艺,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显著缩短量产周期,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铺平道路。

太蓝新能源「冷芯电池」系统集成

性能飞跃:6C超快充重塑大圆柱行业标准

搭载「冷芯」电池技术的4695与50190系列产品,在充电速度和环境适应性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支持6C超快充,9分钟即可将电量从10%充至80%。以及全气候条件的稳定输出,电池在-30℃至55℃极端环境下仍保持稳定性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将大圆柱电池的快充与宽温域性能推升到新基准。

“结构+材料+工艺”三重突破,「冷芯」大圆柱电池技术已完成30余项核心专利布局,作为太蓝原生开发的“通孔”与“半通孔”结构设计,解决传统圆柱电池快充性能与散热效率的冲突,推动中国企业在大圆柱电池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者到规则定义者的跨越。

从1996年日本首辆圆柱锂电池电动车问世,圆柱电池作为被美日韩统治的技术赛道,即便其本质只是尺寸的改良游戏,但技术创新的每一次更迭都与中国无关。如今,太蓝新能源冷芯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突破,中国大圆柱电池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定义的蜕变。随着新能源汽车迈入800V高压平台时代,太蓝以“电芯产品+通孔设计+极致热管理”的技术矩阵,正将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推向新高度,为全球车企提供兼顾性能与安全的终极解决方案,书写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新篇章。

本文为电池百人会-电池网原创 作者:肖何,转载请联系出处。
 
版权说明:本文已注明来源和作者,且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使用,文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属于原合法持有人,仅限非商业用途使用(本文涉及的任何内容都不作为或视为投资建议)。91金属网原创信息未经授权,任何网站、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复制(包括但不限于价格行情、市场报价等)。如本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91金属客服联系QQ:2272797343删除处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91金属立场;91金属网站系信息展示平台,仅提供文章信息存储空间服务。91金属对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文字、图片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因此所引起的后果与91金属无关。 图片声明:如本站原创文章内容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3周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
 
  •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 微信公众号会议&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