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摘自在2025年钛锆铪钒分会年会暨钛谷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党委书记、会长 葛红林
我国钛产业当前运行情况
2024年,我国钛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苦练内功,砥砺奋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钛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钛矿产量304.4万吨,同比下降6.3%,但通过进口矿填补了国内需求;钛白粉产量476万吨,同比增长14.4%;海绵钛产量25.6万吨,同比增长17.6%;钛锭产量19万吨,同比增长6%;钛加工材产量17.2万吨,同比增长8.1%。
二是钛产业呈现集中式发展。2024年,我国钛矿主产区四川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7%,钛白粉主产区河南、四川、山东、安徽、广西五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7%以上,海绵钛主产区辽宁、四川、云南三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钛材主产区陕西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9%以上。
三是钛材消费量出现行业分化。2024年,我国钛材消费量15.1万吨,同比增长2.0%。其中,航空航天、电力、船舶、3C领域呈现快速增长;传统化工行业需求减弱,占比从2023年的49.8%下降到48.5%;制盐、海洋工程、制药、体育休闲等领域用钛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是进出口贸易保持增长。2024年,进口钛矿砂及其精矿505万吨,同比增长18.8%;进口钛锻件755吨,金额为4.3亿美元,占进口总金额的61.4%。2024年,钛白粉出口190万吨,同比增长15.9%,金额为41.8亿美元,占出口总金额的79.6%。
我国钛产业转型升级
现状及分析
“十四五”以来,中国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增创全球竞争新优势。
一是从产业发展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我国海绵钛产量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2%,钛加工材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7.7%。2024年,我国海绵钛产量25.6万吨,同比增长17.6%,自给率近100%;钛材产量约17万吨,同比增长7%,占全球总量的65%。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钛材生产国和消费国。
二是从产品转型升级来看。“十四五”以来,我国钛材消费量复合增长率约为7.5%。2024年,我国钛材消费量约15万吨。应用结构仍以化工、航空航天领域为主,占比分别为48%、21%,3C行业用量持续增大。国际市场消费以航空领域为主,占比约为50%。我国需要研发更多的新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满足国家高端制造业对高性能钛合金的迫切需求。
三是从工艺技术升级来看。近年来,在安全自主可控理念的引领下,有色金属行业显著加快大型装备的国产化、智能化、大型化步伐,目前国产化熔炼、锻造、轧制、挤压等装备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和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熔炼工艺方面,需要升级更先进的技术,在本质上提升钛合金的质量和性能,为高端应用领域提供更优质的材料。在加工工艺方面,需要升级增材制造、超塑成形、精密锻造等先进工艺的应用,实现复杂结构零部件的近净成形。
四是从产业效能升级来看。全产业链企业、深耕细分领域的高端企业还能凭借各自优势保持向好发展;半流程、中小企业则相对困难,盈利稳定性较差。此外,海绵钛及钛加工材产能大幅增长,供需错配导致“内卷式”竞争加剧,钛材成品价格进一步降低。在减少行业重复建设、低效扩张、价格“内卷”的同时,必须开展进一步的垂直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效能。
构建我国钛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就综合竞争实力而言,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就高质量发展而言,急需弥补短板,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新优势。
一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钛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医疗及3C工业的关键材料,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钛产业发展,建设钛金属新材料现代产业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全行业必须提高产业政治站位,强化产业政治担当,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大局观,要进一步减少产业内耗,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加快提升内循环的产品保障力和外循环的产业控制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
二要精心谋划“十五五”规划,以战略眼光布局钛产业发展。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之年,钛行业企业要全面系统地总结“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行业发展趋势特征,准确把握行业面临的挑战,制定重大问题攻关策略,为行业“十五五”规划布好局、起好步。其中,要高度重视钛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布局,实现产业更高水平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要聚焦钛矿增储上产,开拓钛矿资源增长新空间。虽然我国钛矿资源储量丰富,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其对外依存度高达40%。随着我国钛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钛矿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源保障压力逐渐显现。因此,要持续加大在找矿与冶金工艺方面的科研投入,比如,通过加强高炉渣提钛的研究投入,增加钛矿来源;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能,构建再生钛材认证体系,推广返回料循环利用,扩大我国钛资源供给。
四要加快提升创新能力,锻造高端发展新优势。创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要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快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在用好政策、强化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工艺、装备的全面升级改造。要强化需求牵引,以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电力、3C、人工智能等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可控为导向,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构筑高端竞争新优势。
五要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要秉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推进钛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切实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行业要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订,适时发出“中国钛”声音,讲好“中国钛”故事,打造“中国钛”品牌,推动航空钛材、深海装备用钛等高端产品国际认证,提升中国钛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本文为中国有色金属报原创 作者:葛红林,转载请联系出处。